:::

【Diana的故事】病房裡的小戰士

分享到Facebook   分享到google+   分享到twitter   分享到微博

藝術治療-兒醫病房案例分享

病房裡的小戰士-Diana的故事】

台大兒童醫院 兒童友善醫療團隊

王蓉瑄藝術治療師

 

       從轉介單上看著社工填寫著:「四歲女童腦瘤,全癱,可做的事情需要重新調整」,霎那間的心情是沈重的,然而當天拜訪時,迎面而來是身形嬌小且臉上帶著笑容的媽媽,心裡雖放下些許擔憂,但同時也憂心著照顧者笑容背後的堅強。當下媽媽小心翼翼將躺在床上的Diana架起,我開始介紹自己並說明藝術治療的用意,Diana雖無法用口語回應,卻用心的聽著。記得有段時間在病房外常聽到Diana因為無法用口語表達自己,常感到憤怒而大聲哭泣好久,手腳也不受控制的揮動著,看著媽媽肩上與手腕上的貼布,以及盡力安撫並猜測著Diana需求的無助神情,不禁讓人感到不捨。

       持續每週一次藝術治療中,瘦弱的Diana雖一開始無法用口語表達,無法控制口水從嘴角流下,眼睛也無法對焦,手指操作更顯無力且無法自行站起,移動只能倚靠媽媽抱起與輪椅,但這些身體的限制似乎無法影響Diana創作的渴望

       創作歷程與作品表達出Diana階段性內在的需求與期待,如:初期作品,表達無法移動的美人魚需要愛與陪伴、魔法棒將可怕的野狼變成可愛的小狗;中期創作有一起去動物園,表達需要家庭支持的殷切,還有透過粘土創作傳達希望可以再次站起來的期盼,展現拿著權杖想要成為有力量的自己,而粘土作品底座的每顆愛心,想起爸爸和姨婆還有在市場炒栗子的阿公阿嬤,以及逐漸開始建立自己內在的安全堡壘,繪畫出有龜殼保護的烏龜和可以躲在沙底下的貝殼;後期畫下想念的貓咪們與幼兒園的同學,表達被隔離熟悉環境下的人際關係與互動需求

       Diana在這十次的創作歷程中,透過藝術治療以非口語與賦能的特性,在開放且自發的創作形式之下,Diana充分的感受到自己是有選擇有能力的,並從中獲得掌控感,補償被動受醫療介入的未知焦慮,將害怕與恐懼透過創作轉化成自己能接受的狀態,從中調節情緒與滿足自我需求。

       感謝台大兒童健康基金會的補助與支持台大兒童醫院兒童友善醫療團隊,讓藝術治療能持續幫助Diana找回自信並建立安全感,減輕與媽媽的分離焦慮,分擔了家屬們的照護重擔,同時也讓Diana和醫療人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提高對醫療環境的適應,達到全人友善醫療的目的。